她的身影不止出现在交大校园,也出现在马里亚纳海沟、珠峰登山大本营、南海冷泉、青藏高原热泉等科考一线。她是全国高校青教赛理科组一等奖第一名,从万米深渊到世界屋脊,这位“上天下海”的交大女教师,是来自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赵维殳。她用生命的温度奋力书写极端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赵维殳: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博士,欧宝app官方网站下载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在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方向具有近15年的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积累,围绕原创的“共适应”理论,引入代谢网络分析,将“共适应”理论在细胞水平验证,逐步拓展至生物大分子与生态系统水平,已初步实现量化并扩展至与人工智能、地球科学等交叉研究中。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研究专项集成项目等在内的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Microbiome, Nature Microbiology等高水平杂志中。具有丰富的出海和野外科考经验,完成了马里亚纳海沟、南海冷泉区等载人深潜作业任务,所参加的“奋斗者”载人潜水器实现常态化科考项目获2021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积极参与极端生命相关的课程教学,获欧宝app官方网站下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欧宝app官方网站下载教学能手、上海市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特等奖、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一等奖第一名。
一等奖第一名 全国赛事展风采
赵维殳在第七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现场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七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中,赵维殳以优秀表现荣获理科组一等奖第一名。这次过关斩将的经历,是她带着“极端生物学”这门前沿却小众的课程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这门在国内外“前无古人”的课程聚焦深海、深渊、高原、极地等环境下生命的生存、适应与演化,帮助学生从微观到宏观重新整合并理解生物学。
为了上好这门前沿又小众的“新课”,赵维殳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观察思考并进行优化。“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同学对于特殊的极端生命其实是很难理解的,因为他们没见过,很难去想象。”赵维殳举起一根一米长的透明管介绍道,“这个是我自己做的模型,它是海底热液中产生的生物,叫做管状蠕虫。顶部我用了鸵鸟的毛来展现它在海底对着热流漂浮的样子,它如果遇到危险,会缩起来躲避天敌的捕捉。”在实验室的一角,摆放着不少教学用具,包括科考团队前往极端环境现场需要借助的载人深潜器的模型、可模拟马里亚纳海沟底部水压的高压试管、能背上珠穆朗玛峰的小型供氧装备等。
赵维殳制作的极端生物模型
结缘极端生命 打造专业课程
2024年教师节前夕,赵维殳接受央广网采访
“我最初接触‘极端生物’的时候还是一名本科生,那是肖老师第一次站上讲台,那也是我第一次了解极端生物这个领域。”回忆起自己在交大与极端生物的“缘起”,赵维殳十分感谢自己在极端生命领域的引路人——欧宝app官方网站下载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特聘教授肖湘。
肖湘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深海微生物研究,他将自己搭乘我国载人深潜器多次深潜科考的亲身经历带入课堂,引人入胜的科考故事让赵维殳心驰神往,决心投身极端生命研究这个前沿领域。
自加入肖湘教授科研团队探索至今,赵维殳在科考实践中不断打开视野,同时注重将学术水平转化成教学能力。在肖湘教授的引导和帮助下,不断梳理优化极端生命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理论框架。如今,这门曾经面向所有专业的通识课程,已然“升级”成一门生命科学方向的专业课程。
背靠大国重器 坚定教学底气
2021年10月,结束了西太平洋海域深渊科考任务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顺利返航(左四为赵维殳,右三为肖湘)
依靠载人潜水器、极地科考船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大国重器,每年多次的科考经历都是赵维殳更坚定地站上讲台的底气。“尽管站在讲台上的是我一个人,但在我的背后其实是我国科学家团体对极端环境的不断探索,是我们上天入海所用到的那些大国重器,是那些‘宁冒风险,不当逃兵’的英雄事迹,更是那些能够生活在雪山之巅、深海之渊、冰里来火里去的极端生命的精彩故事,非常有幸能通过我把这些带到学生面前。”
“虽然我们的研究可能‘前无古人’,但相信极端生命的研究一定‘后有来者’!”赵维殳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