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

您当前的位置: 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

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

思政课:透彻的理论有说服力

发布人:刘云山   发布日期:2017-02-28   浏览次数:6232

来源:《光明日报》

思政课研究有深度,必须在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坚持科学和信仰的统一。思政课建设有力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统筹,加强思政课的研究基础。思政课教学有温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感染力,增强思政课的包容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影响和感染青年学子的重要思想平台,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渠道,是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思想阵地,更是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当今社会思潮争论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应当传承不朽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地挖掘理论深度,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思政课研究有深度,必须在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坚持科学和信仰的统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提升思政课的穿透力。思政课教学应当真实地还原并及时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关注中国现实、强调问题意识,结合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前沿理论新成果,阐明“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何去何从”,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解读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思政课教学应当及时反映新时代特征和学术生长点,将最新理论成果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之中,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独特历史经验,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力量不仅在于它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深刻性,而且在于新时期它仍然发挥着重大社会影响力和指导作用。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既要继承,也要发展。

  思政课建设有力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统筹,加强思政课的研究基础。思政课的建设要形成学科群的意识,充分调动“大马克思主义学科”的资源和师资力量,形成理论优势集成,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经济学、哲学、中共党史等多学科角度共同推进思政课的建设和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将思政课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学校领导多次到思政课教学一线听课,学校的重视和统筹建设有力提升了一线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面不断有新举措、新成果。

  思政课教学有温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感染力,增强思政课的包容度。目前,思政课的学生主体为“90后”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视角敏锐、善于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困惑,更有期待。时代的变迁对思政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增加“到课率”,也要吸引学生眼球,增加“抬头率”。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让学生接触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表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思政课教师的学术基础,以透彻的理论作讲解,才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度。教师在课程中应当充分针对青年学子的思想状况,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收放自如地把握教学方向,掌控课程节奏。

  有理论的清醒,才有制度的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高校思政课应当向学生呈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和永葆青春的理论品格。(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齐鹏飞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