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足迹

张子扬:所寻

青春足迹

一转眼,这已经是我在交大度过的第四个五月了。我一如既往地感受着风中的暖意和生机,却忽然发现自己本科生涯的句号都已经画上了大半的弧线。望着四年像是一个样,又像是千百种模样的校园,这四年的记忆又一一浮上心头。回想起自己在这里度过的四年时光,算是平凡,又有几分可爱,但最大的特点大概是自己始终在寻找着什么吧。至于为什么要找,要找什么,找到了什么大概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楚的,姑且将自己还能回忆起的只言片语记录于此。

生活照.jpg

所思

初入校园的我可以说对一切都感到迷茫,又可以说对一切都没什么感觉。在这里我第一个找到的大概是我该如何思考。

在大一时,只因为多瞥了一眼班群的公告,我便鬼使神差地走进了面试房间,又在机缘巧合之下顺利地加入了辩论队。可以说,这是我的本科生涯中最重要和最幸运的决定之一。在那里,我结识了大学里至今都最为珍贵的一群朋友。一方面,在备赛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查阅资料,在事实上做到刨根问底;又坚持在论证上仔细推敲,保证在逻辑上严丝合缝;还在表达时字斟句酌,确保表意清晰无误。这无疑培养了我学习知识、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另一方面,备赛带来的朝夕相处,使得我们在长期的磨合中互相交好而彼此了解,只言片语就可明晰对方的想法,聊起人生来又可以说是酣畅淋漓,我想知心朋友莫过于此。

但比起打辩论本身用到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与我而言收获更大的恐怕是探究辩论的意义。丁小益学长是这方面我十分尊敬的前辈,作为队里的专业资深四辩,他总是自带有一种温柔的人文关怀气息,总是以擅长安慰人著称。在队里的破冰活动上,他跟我们分享了他多年辩论的体会和他自己对于“理解他人”的看法,那时的我还不能一次就听明白这其中的深意,但在之后几年的时光里,这种“理解他人”的想法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了我的脑海里,成了我最为重要的思考方式之一。

为什么世上会有辩题?那是因为每一种观点都可能需要得到辩护。站在某一个持方说话,表达的不只是一个辩手自身的观点立场,也是为那些可能需要发声,却没有机会、没有能力发声的人发声。因为即使看上有违常理、不讲人情的持方,只要它能被拿来当作辩题,就证明社会上是有一部分人在支持正方、一部分人在支持反方。辩手不只为自己说话,更是在为普天之下所有可能会有这种想法的人说话。在这个很容易被大家一锤定音的世界,为更多的可能性进行勇敢地尝试,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把无法传达声音的人的每一种想法都讲给大家听,这就是一个辩手的责任。辩手可以为任何有探讨意义的持方辩护,不吝惜为此付出的每一份努力和坚持,他允许知识、事实资料挑战自己的认知和常识,也愿意用事实、逻辑和价值去挑战自己的初始立场,去挑战自己的固有认知。

这是辩论的意义,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在生活中我也是个辩手,会不断用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的认知,甚至愿意挑战和突破自己的认知,也会由长期养成的习惯客观理性看待万事万物,不求完全认同,也能尽可能多地去理解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价值和立场,对人对事皆是如此。

这便是我所寻找到的思考方式。

所行

四年时光里的另一个重要的课题便是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从小受各种文艺作品的影响,我有着十分浓厚的英雄情怀,总是渴望着自己能够为身边的人和天下的人做什么,梦想着自己成为一个拯救世界的大英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一度觉得自己的想法幼稚而天真。何其幸运,在交大校园里我逐渐发现,这并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想,原来幼时的憧憬的确存在。

在大二,我有幸选修了陈玲玲老师开设的《爱的艺术与人生》课程。起初是被名字吸引,好奇在如此“俗套”的话题上老师可以讲出什么新意。老师以“四种爱”为线索展开她的教学,逐渐带我们重新认真审视了自己身边的慈爱、仁爱、情爱和友爱,鼓励大家进行爱的案例分享,还会每周欢迎大家匿名投稿,和老师、同学们聊一聊自己的心事和秘密。听着大家分享的爱的故事,和大家一起探讨解开投稿人的心结,学期结束时自己演绎了一些经典电影中的桥段,让我逐渐体会到“爱”这个字眼永远不会过时,也不会显得俗套。有些概念之所以传承千载,代代人都在讲都在提,是因为这确实是人类身上最美好的品质之一。

反观自己,已经想不起来上一次坦荡地对自己关心的人表露真实的情感了,总觉得有些话不必多说,说出来反而显得矫情。但陈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使我逐渐认识到,表达真心是一件既勇敢又了不起的事。真心对待他人和勇敢表达情感,并不矫情也不显得俗套,这是给予他人情感最好的回应。在某个冬夜的夜晚,习惯性地听完妈妈似乎总也说不尽的叨念后,我以自己从未尝试过的声线轻声说了句:“妈,我想你了。”妈妈说了什么我已经记不太清了,但我倒是记得那晚的月亮比平时还要圆一些,还要亮一些。

当然不只是针对至亲好友,也许是源于对陈玲玲老师那份温暖的气质的憧憬,我也一直希望成为他人身边的一缕光。作为班上的学习委员,我毫不吝惜自己的学习心得,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有新的想法还会主动去交流分享。面对身边的人抑或是陌生人的烦恼,即使在自己学习和工作最忙碌的时候,我也常常愿意放下手头的笔认真倾听,能帮上忙自然是最好,帮不上忙的话做一个靠谱的听众也能让别人感到不那么孤独和无助吧。

此外,我也很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志愿活动。从自然博物馆一天的微笑服务到仗着儿时翻过的百科全书即兴作不怎么靠谱的科普,从夜色中就整装待发迎接朝阳的上马比赛志愿行动到发自内心地为运动员加油呐喊,从一门心思地管理寄存包裹到自来熟地和所有人自然地交谈说笑,为他人服务的心意总是会传递善意,汇聚温暖。每一次的志愿行动,都会从平平无奇开始,以收获满满、不虚此行结束。以真心付出,一定能收获真心。

在大四,我也荣幸成为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当年对党一切憧憬和向往的缘起,也是我申请入党的核心动力。每当听身为党员的父亲讲起党的历史和贡献,我便对这一伟大的集体充满了敬意;每当见到身边各行各业的党员发光发热,为祖国、为事业、为人民付出一切时,我便对这一伟大的集体充满了向往;当轮到我自己参与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服务,为有需要的人们贡献一天又一天的时间时,我发现党的宗旨已经从响在耳边的句子变成了盖在心上的印章。

到底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我想,答案我已经找到了。对至亲好友、对身边的人、对陌生的人、对一切温暖纯良的人们真心相待,做好自己可以做的和应该做的事,谁能说这不是一个英雄之举呢?要成为一缕光,需要的未必是做到拯救整个世界那样的壮举,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穷尽一生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为他人、为社会奉献自己,也就足够了。

所求

或许就和很多人一样,本科期间困扰我最多的问题还是关于将来要走什么样的路。而对于这个问题的纠结可以说贯穿了我的整个本科生涯。面对周围早已下定决心或是科研,或是就业的同僚们,内心几乎空空如也的我总觉得自己是断了线的风筝,漫无目的地随处飘着。

不过即使再迷茫的时候,人也有当下可以做好的事。与我而言,哪怕暂时不知道将来要走怎样的道路,至少踏踏实实学好当下的知识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于是乎,我认真地学习着工科试验班开展的每一门基础课程,同时入选了致远工科荣誉计划,接受着材料学院和致远学院的交叉培养。其中陈克应老师的《数学分析》课程令我印象十分深刻。《数学分析》比起《高等数学》要少很多应用层面的技巧,更多的是基础逻辑和理论的完善证明。一方面,陈克应老师擅长把复杂而抽象的定理用简洁而直观的语言描述,讲解起来通俗易懂而又深入浅出,另一方面,坐在台下看着陈克应老师在黑板上洋洋洒洒写板书的我,总是能在他的背影上读出很多东西,是对于数学的热爱,是对于推理的享受,是对于真理的虔诚呢?不论如何,陈老师的课堂似乎不只是在教授数学知识,还在和我们分享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一件件在我们看来不一定立刻能派上用场,但他眼里弥足珍贵而又优美可爱的趣闻。知识就是有趣、可爱和浪漫的,虽然现在我不一定还记得多少陈老师教授的数学知识,但从他课堂上忽然得出的这个结论却伴随着我走过了好几个春秋。

总是带着一种浪漫和有趣的眼光看待每一门课,使得我在交大的学习尽管常常慢热,但终究会在某个时刻灵光一闪,忽然可以理解这门课的可爱之处,从而那些知识和问题便不再显得那么难缠,与自己反而多了几分亲密。知识与知识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分,这仿佛是复杂的家谱里若即若离的兄弟姐妹,学好一门课就是要把这家人里里外外的事理顺,这么想的话当我可以把一门课的知识像故事一样按照自己编排好的章节讲述出来时,倒也真的可以学进心里了。或许是天道酬勤,我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包括专业第一和国家奖学金在内的诸多肯定,但只有我自己知道,那个问题的答案依然不够清晰。

材料专业的专业课程包罗万象,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从宏观性能到微观原理,从实验的学问到模拟的技巧一应俱全。如果把这一个了解大千世界的机会来看,是一趟不错的旅程。虽然从知识本身的美妙来看,每一门课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但我觉得学课程就和交朋友一样,也很讲究缘分和眼缘。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更喜欢有关材料物理性能的部分,电、磁、光之间相互联系而又各自成章的故事对于我有着莫大的吸引力,“我喜欢光,喜欢电,喜欢物理。”这是我常说的话,因为我觉得对于炫酷的知识就应该很酷地表达喜欢。

而哪个材料学院的学生不曾思考过材料行业的未来和自己的出路呢?这个问题每个人有各自的见解,也终将找到自己的答案。往大了说,世界本身就具有物质性;往小了说,自己身边的一切都离不开材料学。从这个角度来看,材料学诞生之初就是一门旨在改变世界的学问。道理谁都明白,但内心深处的认同则需要深入的了解。在材料学院,我常常有机会前往各个实验室进行参观,看着各种各样的设备在研究人员的手下如何大显身手,从远处观摩着科研成果的产出。在课堂上,老师也会时不时说起自己的研究经历,讲解各种知识时也会从发现和研究、探寻的角度把来龙去脉一一道来,仿佛在介绍传家宝一样兴奋而热情。如果说老师的授课是在把知识作为新朋友介绍给我们的话,我想第一次见面我就能看透他的前世今生。或许正是这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把目光从接受知识渐渐转向了发现知识。比起做一个听故事的人,我更想成为一个写故事和讲故事的人。

生活常常不等你准备好就催着你赶快做选择。在大三的暑假,大家都纷纷开始打算起了将来。于我个人而言,这反而是一个很快就结束的过程。老实说,选择本校直博,选择韩礼元老师的课题组,我并没有经过很久的思考。缘分到了,灵关一闪,我就已经作出了决定。也许是大学三年的积淀,让我内心深处对于知识的渴望和对于研究的向往让我本能地作出了选择;也有可能只是突发奇想,坐着缘分的列车没有多想就到了人生的下一站。但不管怎么说,我喜欢光,喜欢电,喜欢物理,想要做一个写故事和讲故事的人,这是不曾改变的。至于适不适合,能不能成,那是将来的我要去解决的问题,并且我总觉得他一定可以解决。当下的我抓住了当下最好的机遇,仅此而已。不禁想到教我《线性代数》课程的马俊老师曾说过:“当不等式取到了等号,往往会有非常美妙的事情发生。”那么,如果说之前的迷惘都如同一个不等式让我对自己设限的话,此刻我的选择便让不等式取到了等号,前往大学生涯的下一站,在那里续写更加美妙的故事。

所愿

不知不觉中,就如同在交大的时光一样,这篇个人的回忆也接近了尾声。我找到了自己思考的方式,找到了自己人格上的归宿,也找到了自己本科生涯的下一站。诚然没有人有办法知道自己的每个选择是对是错,但我依然可以相信一切都会是最好的安排,书写剧本的笔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如果最后还能许下一个愿望,那么我希望自己能永远像2017年站在交大校门口的自己那样,吹着校园的风,眼里映着远方和太阳,觉得自己无比幸运。

思政教师评语:

张子扬同学是一个擅长思考和总结的学生。他总是怀着对于知识的好奇去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究,能做到对于自己所学的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他又是个勤奋刻苦的学生,面对自己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他从来不会选择逃避和应付了事,总是迎难而上、砥砺自我、勤学好问,因此本科四年他一直保持着优异的成绩,获得过国家奖学金,入选了致远工科荣誉计划。

张子扬同学又是个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学生。他身为班上的学习委员,在和同学就专业知识进行讨论时,向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此外,他还多次为他人进行学业辅导,把自己的学习心得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他人,促进共同进步。在课余时间,他也会积极参加志愿活动,全心全意地为他人服务,既锻炼自己的能力又能切实为社会作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此外,张子扬同学还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他积极参加辩论队的比赛和活动,多次拿到最佳辩手。在辩论队长期的参与下,该同学的逻辑思维能力、资料收集整理能力、临场反应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如今,张子扬同学选择了本校直博深造,正积极参与实验室的研究和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立志在科研道路上奋勇前行。希望该同学继续砥砺自我,在个人成长和科研之路上有更大的收获!

校团委
Baidu
map